
追償權,是指用工者承擔責任之后,對于有過錯的被用工者所享有的追償的權利。根據《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四條第一款,用人單位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用人單位應承擔責任。但其并未規定用人單位承擔替代責任后是否有權向工作人員追償。《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一條第一款賦予了用人單位對外承擔責任后對工作人員的追償權。值得注意的是,該條僅賦予用人單位向故意或重大過失的工作人員追償的權利。那么,在什么情況下,員工職務侵權后單位有追償權呢?
推薦案例
【評論】
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四條規定,用人單位的工作人員因執行職務行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用人單位承擔侵權責任。同時法律還規定,如果工作人員的行為存在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用人單位在承擔了賠償責任后可以向工作人員追償。
1.工作人員履行職務過程中侵權的賠償責任主體為用人單位。法律作出如此規定之目的一方面在于加強對被侵權人權益的保護,使被侵權人能及時、足額獲得賠償,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對替代責任人(用人單位)責任的加重,促使其加強對被替代人(工作人員)的監督,避免侵權事件的再次發生。這涉及民法的替代責任問題。替代責任是指存在雇傭關系的前提下,雇員實施職務行為的過程中,侵害他人利益,法律規定由雇主承擔賠償責任。其前提是替代責任者必須對被替代人擁有一定的監督和指揮的權利,甚至是人身上的控制權。工作人員從事職務行為畢竟是為了用人單位的利益,因個人能力、工作環境等因素的限制,失誤有時難免。利益是用人單位的,如果將最終責任的承擔者確定為工作人員,這顯然是有失公允的。固然有些用人單位為了加強內部管理,減少工作人員失誤的發生,對工作中造成的損失進行了一些考核性規定,但是這些規定不應成為用人單位免責的借口。由用人單位對外承擔賠償責任符合現代法治精神。
2.用人單位享有追償權。通常情況下,用人單位承擔替代責任是其正常的經營風險,其是可以通過正常的內部管理手段避免的,不存在通過追償彌補損失的問題。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改變、工作人員經濟能力的提高以及法學理論的發展,法律也考慮到工作人員對用人單位的人身依附性已降到最低限,用工形式的多樣性也導致用人單位對工作人員的管理權限逐漸縮減,用人單位在侵權過程中也是無辜的等等因素,就有限制地賦予了用人單位的追償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九條規定,在雇員從事雇傭活動中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人損害的情況下,雇主承擔了連帶賠償責任后,可以向雇員追償。這樣也是為了敦促工作人員在履職過程中能夠盡到謹慎的注意義務,避免肆意妄為,善意地完成工作任務,實現用人單位參與社會經濟活動的目的。
3.用人單位的追償權是有限的。根據前述法律的規定,用人單位的追償權不是任意的、無限的,而是有前提的。行使前提是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過程中存在故意或者重大過失,比如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行為時故意挾私報復工作對象,或嚴重違反生產操作規程,從而造成他人損害的,用人單位因此而承擔賠償責任的,應準許用人單位向工作人員進行適當的追償。同時應當注意,證明工作人員存在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舉證責任,應該由用人單位來承擔。工作人員從事雇傭活動時的單純的輕微的過錯行為,不構成工作人員追償的事由。同時,這種追償只是表明一種訴權,并不代表用人單位當然的可以獲得全額的追償。法官需要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工作人員的過錯程度,適當分配追償份額。
本案中,被告在原告處試崗,接受原告的管理,從事原告業務范圍內的職務行為,可以視同原告的工作人員。原告在無法證明被告履職過程中對他人致害的行為存在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情況下,其追償的訴請不應得到支持。
裁判規則
1.在職務侵權情況下,勞動者致他人損害屬一般過失,并非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用人單位或雇主對被侵害人承擔賠償責任后不能向勞動者追償——某公司訴湯某追償權侵權糾紛案
案例要旨:用人單位對勞動者的追償權應屬勞動關系范疇,而雇主對雇員的追償權則屬于一般民事關系的范疇;在職務侵權情況下,勞動者致他人損害屬一般過失,并非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用人單位或雇主對被侵害人承擔賠償責任后不能向勞動者追償。
2.雇員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人損害的,應當與雇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雇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后,可以向雇員追償——吳建發訴泉州市豐澤順鑫物業管理有限公司人身損害賠償糾紛案
案例要旨:雇員在從事雇傭活動中致人損害的,雇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雇員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人損害的,應當與雇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雇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后,可以向雇員追償。
3.用工者追償權為有限追償應在合理范圍內行使——北京京西風光旅游開發股份有限公司百花出租汽車分公司訴王某確認勞動關系糾紛案
案例要旨:用人單位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用人單位承擔侵權責任。用人單位承擔賠償責任后,有權向實施加害行為的工作人員追償。在確定合理的追償比例時,法官應當綜合考慮工作人員的過錯程度、收入水平、收益對比、職業化程度、工作風險及承受能力。
4.工作人員負有重大過失,用人單位行使追償權合法有據,但從公平角度考慮,用人單位的追償比例不宜過大——國井酒業有限公司與孫帥追償權糾紛案
案例要旨:工作人員未經用人單位批準駕駛只入交強險而未入商業險的轎車在市區超速行駛,致使發生重大交通事故,造成高額賠償,給用人單位造成重大損失,負有重大過失責任,用人單位行使追償權,合法有據。考慮到用人單位系雙方利益的最終收益者,結合已生效的法律文書及用人單位已賠付的情況,法院從公平角度
法律依據
1.《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
第三十四條 用人單位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用人單位承擔侵權責任。
勞務派遣期間,被派遣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接受勞務派遣的用工單位承擔侵權責任;勞務派遣單位有過錯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
2.《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八條 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法定代表人、負責人以及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中致人損害的,依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一條的規定,由該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承擔民事責任。上述人員實施與職務無關的行為致人損害的,應當由行為人承擔賠償責任。
屬于《國家賠償法》賠償事由的,依照《國家賠償法》的規定處理。
第九條 雇員在從事雇傭活動中致人損害的,雇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雇員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人損害的,應當與雇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雇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的,可以向雇員追償。
前款所稱“從事雇傭活動”,是指從事雇主授權或者指示范圍內的生產經營活動或者其他勞務活動。雇員的行為超出授權范圍,但其表現形式是履行職務或者與履行職務有內在聯系的,應當認定為“從事雇傭活動”。
3.《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一千一百九十一條 用人單位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用人單位承擔侵權責任。用人單位承擔侵權責任后,可以向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工作人員追償。
勞務派遣期間,被派遣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接受勞務派遣的用工單位承擔侵權責任;勞務派遣單位有過錯的,承擔相應的責任。
來源:網絡
來源:人民法院報;作者 |肖明明(作者單位:西南政法大學)民法總則第六十二條規定:法定代表人因執行職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法人承擔民事責任。法人承擔民事責任后,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章程的規定,可以向有過錯的法定代表人追償。本條是關于法定代表人職務...
企業對工傷賠償后能否向直接侵權人追償 雇主對雇員的人身安全負有保護責任,雇員在為其工作中受傷,雇主應按照《民法通則》及相關法律法規有關人身損害賠償的規定承擔民事賠償責,雇員對雇傭關系以外的造成雇員人身損害的第三人即侵權人享有賠償請求權,雇主...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已于 2021 年 1 月 1 日起正式施行,民法典配套司法文件、配套司法解釋等同步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一)》(以下簡稱...
離職人員侵權老東家被起訴 法院:員工與新東家均涉嫌侵權 離職人員與老東家翻臉的三大坑 隨著新技術的不斷創新發展,新類型和疑難復雜案件也不斷涌現,因員工離職引發的知識產權糾紛(前高管和老東家翻臉的事件)也不斷增多。 2016年2月 上海...
轉自:遇事找法、江西組工微訊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交通出行的方式也日新月異。現實生活中單位員工駕駛自有車輛為單位辦事的現象也越來越多,員工駕駛自有車輛因公外出辦事,即通常所說的私車公用,而私車公用行為發生交通事故造成損害結果該如何賠償?請看以...
1.追償權必須法律有規定才能行使嗎 追償權,是法律賦予付出一定義務的人一種經濟上的請求補償的權利。這種權利在行使之前僅僅是一種可能,只有在專屬于有追償權的人主張的時候才產生實體的法律意義,因而是一種不確定的債權,這種權利基于一定的基礎法律關...
私車公用是指公司股東、高管和員工個人將自有的車輛在工作時間內,自己駕駛或者同意他人駕駛自己的私家汽車執行工作任務的行為、公司給予支付租賃費或者汽油費、路橋費、汽車維修費等費用或者發放補貼的一種經濟行為。 ...
案情 點評 近年來,網絡購物模式備受人們青睞,快遞行業由此得以快速發展。而在城市公共配送體系尚未健全的情況下,快遞行業終端配送環節出現的一系列交通安全問題引人關注。 由于小型摩托車、電動車費用低、載貨量大、進出方便,成為絕大多數快遞員派...
1.雇傭關系的法律規定有是哪些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雇傭關系的相關司法解釋第九條 雇員在從事雇傭活動中致人損害的,雇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雇員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人損害的, 應當與雇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雇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的,可以向雇員追償。前款...
(1)立案。司法賠償義務機關在履行賠償責任之后,對符合追償范圍的工作人員,應當辦理立案手續。在決定是否立案時,賠償義務機關應當對追償的條件作初步的審查,經審查認為符合司法追償的范圍和條件的,應當按照司法賠償義務機關的內部工作制度,經主管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