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環境標志制度是生態消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我國環境標志制度還存在至今缺少相關法律、行政法規進行規范、環境標志的范圍存在缺陷、環境標志的依據未考慮公眾參與、環境標志授予的主體和程序不夠完善等問題,影響了環境標志制度的有效實施。因此需要對其進行制度完善,尤其是運用生態消費制度的基本理念,確立環境標志制度的價值取向——消費者義務,同時貫徹公眾參與制度,并輔之以其他相關的配套制度,將最終有助于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英文摘要】Environmentlabelsystemisapartoftheecotypeconsumptionsystem.However,Chinasenvironmentlabelsystemisstillremainingsomeproblems:lackofrelevantlawsandadministrativeregulations,thescopeofthesystemisnotenough,thestandardsofthesystemdonottakeintoaccountthepublicopinionsandtheprocedureofthesystemshouldtobefurtherimproved.Therefore,weneedtoimproveenvironmentlabelsystem.Themostimportantthingistoestablishthenewvaluesoftheenvironmentlabelsystem-theconsumerobligations-fromthebasicconceptoftheecotypeconsumptionsystem.Atthesametimecarryingoutpublicparticipationinthesystem,supportingotherrelatedsystems,toachieveharmonybetweenmanandnaturefinally.【關鍵詞】環境標志;生態消費;消費者義務;公眾參與【英文關鍵詞】environmentlabel;ecotypeconsumption;obligationofconsume;publicparticipation【寫作年份】2008年【正文】一、環境標志制度概述(一)環境標志的定義環境標志(EnvironmentLabel),也稱綠色標志(GreenLabel)、生態標志(Eco-Label),是指由政府管理部門,或由公共或民間團體依據一定環境標準,向有關申請者頒發其產品或服務符合要求的一種特定標志。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將其定義為:印在或貼于產品或其外包裝上的宣傳環境品質或特征的用語和(或)象征符號。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和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秘書處(UNCTAD)將其定義為:包括一個私營或國家機構自愿接受標志的授予以表明一種產品符合特定的標準;該標志用于通知消費者,這一產品與其它功能類似的產品相比,對環境更加友好。(二)環境標志制度的體系定位環境標志制度屬于生態消費法律體系中的一個具體制度。所謂生態消費,也稱綠色消費”、可持續性消費”,是一種生態化的消費模式,是既符合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又符合人與自然的和諧、協調,既能滿足人的消費需求,又不對生態環境造成危害的消費行為。[1]之所以說環境標志制度屬于生態消費體系的一個具體制度,原因就在于一方面,環境標志制度與生態消費制度二者之間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是一致的,即強調消費者在這一制度中的主導地位,通過制度約束或誘使消費者的主動行為,特別是強調消費者的義務,實現人與對生態環境和諧相處的立法目的;另一方面,環境標志制度所具備的客觀效果將有助于生態消費理念的樹立和改進。(三)環境標志制度的客觀效果1.環境標志制度有助于提升消費者的環境保護意識由于環境問題的復雜性,及科技本身的不可確定性,使得公眾雖然對環境問題日益關切,但恰恰對一些最基本的問題,如什么是環境污染,如何保護環境進而享受良好的環境權等問題,缺乏足夠的了解,參與環境保護的要求無法真正得以實現。
1.荷蘭是如何保護他們的環境 (一)貫徹執行環境保護法律、法規、規章、標準和方針政策;起草環境保護地方性法規、規章和標準,根據職責和授權擬訂有關法規的實施細則和規范性文件。(二)牽頭開展環境保護政策研究;擬訂并組織實施環境保護規劃;組織擬訂...
【摘要】環境資源法是將生態安全放在首位作為環境資源法價值的出發點。生態安全是在生態環境問題嚴重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的情況下,而躍居成為環境資源法之首要價值的。生態安全是環境資源法對傳統安全價值理念的突破和發展,是對社會整體安全的維護和追求...
1.有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規章制度 1.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要理順環境保護管理體制,完善行政手段。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不能僅僅滿足于對現有管理體制機制的局部調整,而是必須站在生態文明建設高度,全面梳理現有管理資源分布情況,合理設置管理機構...
【摘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濃郁的環境保護內涵,指向一種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的新型農村生產、生活方式。現行環境立法沒有充分實現新農村建設的制度供給,應進行歷史性變革,打破傳統城市中心主義立法理念,完善相應農村環境法律制度。【英文摘要】E...
【摘要】文章結合環境法從第一代向第二代的更新,分析了綜合生態系統管理理念在國際和國內環境保護中的形成和發展;闡述了綜合生態系統管理的基本內涵;分析了在我國生態保護立法中確立綜合生態系統管理理念的合理性。【英文摘要】Taketheviewpo...
一、綠色貿易壁壘概述 所謂綠色貿易壁壘,也稱綠色壁壘,是指在國際貿易活動中,一國以保護環境為由而制定的一系列環境 貿易措施,使得外國產品無法進口或進口時受到一定限制,從而達到保護本國產品和市場的目的。由于發達國家的產品科技含量和公眾的環境...
1.如何看待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現狀 一、生態文明的內涵生態文明,是指以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和諧共生、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是人類在勞動過程中,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精神、制度等方面成果的...
國務院關于印發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的通知國發〔2018〕22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現將《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國務院 2018年6月27日(此件公開發布...
1.法律在保護環境中起什么作用 法律在保護環境中起的作用:1、法律為先導,引領著環保事業發展;2、環境保護的基本法律制度,是為實現環境保護法律的立法目的,根據環境保護的基本原則而制定,于環境保護法律中對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普遍和指導意義;3、...
【摘要】環境經濟刺激制度是經濟學在環境管理方面的一種運用。環境經濟政策在國外實施多年并產生了良好的效果,因此有必要認真總結和吸取國內外的經驗,使經濟鼓勵政策或經濟刺激手段在我國環境保護中真正發揮作用,實現減輕污染,保護和改善環境的目的。【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