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7月中和另外2個人簽了一個
合伙協議,搞培訓的。合同甲方是謝某,我是乙方,另一個人是丙方陳某。合同標的是一個培訓機構。共投資70萬。這個培訓機構在我們簽合同前已經注冊登記了并營業了,按合同我主要是從甲方手中購入30%的股份。后來我們準備去做股權變更時發現甲方并不是股東也不是法人代表,該機構的股東是該機構營業執照的法人代表段某和我們簽合同的丙方陳某,法人代表和合同甲方的關系是男女朋友關系(不能確定是不是夫妻關系)。合同規定甲方收到乙方(即我)的股金后3天內安排進行工商登記變更,但直到現在已過2個月股權變更還沒做。現在合作和當初簽合同時了解的請款變化很大,我這邊不想繼續合作,想以甲方既不是培訓機構的股東也不是法人代表為由訴所簽合同無效要求甲方全額退回我的股金,不知法律上是否100%支持。合同甲乙丙三方都簽了名并蓋了培訓機構的公章,法人代表段某也在合同上按了手印。合同中沒有約定上述所說現象的違約處理方案,同時規定簽字后三年內任何一方不得退出合作。
付費偷看金額在0.1-10元之間
相關知識
確認合同有效的起訴書(請求法院確認合同有效起訴狀)
來源:精選知識 時間:2022-04-20 11:38協議只要寫清楚了,不必法院再行確認就是有效的,如果你怕協議又漏洞,花點錢找個律師看看也可以。如果一方違反協議,再去法院起訴即可。 如果你們不放心,那么再走一遍法律程序,就是一方去起訴另一方,法院受理以后雙方直接要求調解,達成調解協議即可。但...
可以提起訴訟確認合同有效嗎(起訴要求確認合同有效)
來源:精選知識 時間:2021-12-28 12:51合同解除權有約定解除權和法定解除權。如果符合法律規定的情況,向法院起訴要求解除合同的,法院應當判決解除合同,否則法院可判決繼續履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規定: 第九十三條 【合同約定解除】當事人協商一致,可以解除合同。 當...
判決確認合同合法有效(判決確認合同合法有效)
來源:精選知識 時間:2022-03-09 12:24朋友好!法院在判決案子時,有一審二審,只要不是終審且在上訴期內的,都可以上訴。所以只要有足夠的證據是能夠打贏官司的。祝好!
未生效合同法院可以確認有效嗎(無效合同的確認權只屬于人民法院)
來源:精選知識 時間:2022-01-01 20:25合同已經成立,但尚未生效。它不具備生效合同的效力,也就是說一方無法請求對方履行。但它已經成立,又應當受到法律的保護,這種法律保護的內容就是不得擅自變更或者解除合同,只具有所謂的形式拘束力。在未生效合同所欠缺的生效要件得以完備后,未生效合同將...
勞動合同是否有效由誰決定
來源:勞動工傷 時間:2021-08-31 12:50勞動合同有沒有效由誰決定?由內容決定。 實踐中,對勞動合同效力的確認,應當由當事人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人民法院提起確認之訴。 所謂的確認之訴,是指一方當事人請求仲裁機構或人民法院確認其與對方當事人之間爭議的法律關系是否存在或者存在的具體...
委托合同糾紛如何確定管轄法院(確認合同有效糾紛管轄法院)
來源:精選知識 時間:2021-11-26 22:12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十二條第二款規定:對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起的民事訴訟,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二十四條規定:因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轄。
協議里為約定法院的可以起訴嗎(可以不在約定法院起訴嗎)
來源:精選知識 時間:2022-04-20 01:06首先,是可以提起確認合同有效的訴訟的,但是在司法實踐中,合同糾紛的訴訟請求主要有三類:第一種是要求對方繼續按照合同約定履行合同,法院在審理時肯定首先必須審查的是該合同是否有效,該部分一般都會在判決書中法院認定部分確認該合同是否有效。第二種是...
合同糾紛被告如何認定(確認合同有效糾紛)
來源:精選知識 時間:2021-11-26 19:28原告和被告都是合同訴訟的當事人,是最基本的訴訟主體,訴訟當事人的特征在其身上有最充分的體現。原告和被告都以自己的名義參加訴訟,與案件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為保護自己的民事權益而參加訴訟,受人民法院裁判的約束。 合同訴訟中原告,是指認為自己的民...
合同糾紛訴訟有效期過了怎么辦
來源:精選知識 時間:2022-04-20 15:55通常訴訟時效為2年,因此如果有合同糾紛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如果對方當事人庭審時提出超過訴訟時效的抗辯成立時,人民法院有可能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8685e5aeb931333431366265判...
當事人就訴訟所涉合同、往來函件中明確約定的送達地址承擔有效送達的法律后果
來源:合同事務 時間:2022-04-20 13:56[示范點] 當事人在糾紛發生之前的合同或往來函件中明確約定送達地址的,人民法院不能或無法要求其確認送達地址的,可以此約定地址為送達地址。采取郵寄送達方式的,當事人或有權簽收人拒絕簽收導致法律文書未被接收的,依法產生送達的法律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