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生診斷錯誤,發生醫患糾紛如何解決
司法實踐中,發生醫療糾紛后,患者本人、患者死亡時的近親屬、患者的被扶養人、參與醫療事故處理的患者近親屬均可以作為原告,提出醫療事故損害的賠償,對此,我國法律已經做出了明確規定。
《民法通則》第119條規定:“侵害公民身體造成傷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因誤工減少的收入、殘廢者生活補助費等費用;造成死亡的,并應當支付喪葬費、死者生前扶養的人必要的生活費等費用。”
《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51條規定:“參加醫療事故處理的患者近親屬所需交通費、誤工費、住宿費,參照本條例第五十條的有關規定計算,計算費用的人數不超過2人。醫療事故造成患者死亡的,參加喪葬活動的患者的配偶和直系親屬所需交通費、誤工費、住宿費,參照本條例第五十條的有關規定計算,計算費用的人數不超過2人。”
醫生診斷錯誤,可以去衛生局投訴。
《侵權責任法》之醫療侵權責任第七章醫療損害責任第五十四條患者在診療活動中受到損害,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有過錯的,由醫療機構承擔賠償責任。
在追究此事以前您需要明白以下幾件事情:
1、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肯定有過錯嗎?(要有證據,這很重要。)
2、此過錯給您造成的損害。(需要明白不是疾病花的所有費用,因為即使沒有醫療過錯病也是要治療的,所以正常治療的費用是不包括在內的。只有因為醫療過錯而導致增加的費用才是您能夠主張的)
3、造成醫療過錯的大夫無論怎樣,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造成現在的結果絕對不是故意的。既然是人就不是神仙,就有可能出現錯誤。(解決糾紛時正當的權益肯定是要爭取的,但盡量對事不對人,因為作為一名醫生,他們確實不易。)
4、盡量到當地衛生局或醫調委協商解決,實在覺得不滿意就只能走法律程序到法院起訴了(打醫療官司很難,醫學、證據、法律、時間您都耗不起。)
遇到此類問題,請你按照以上內容去解決。那么希望以上律聊網小編為你提供的答案能夠解決你的問題。如果你的情況比較復雜,律聊網也提供律師在線咨詢服務,歡迎你進行法律咨詢。
一、強化政府職能。 政府應加大對公共衛生事業的投入,合理配置衛生資源,健全醫保體制,加大財政對醫療保障體系的投入,合理分散醫療保險,減輕醫療機構、醫務人員、患者的實際負擔;加強對醫藥生產、流通、銷售領域的監管,理順醫療收費價格,改以藥養醫為...
作為醫生如何改善醫患關系 作為醫生如何改善醫患關系?2019年被贊為最難過的一年,上半年的各種重磅醫改利好政策實施落地進行時,一片欣欣向榮,醫患關系逐漸回暖。但下半年跟以往相比,醫療政策回暖很多,醫患關系卻沒有改善,反而越來越差。...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知道現在的醫患關系并不是非常理想,并且很多的地方由于一些問題,醫患關系越來越不好,對此醫院也非常的重視,醫院醫患關系如何解決,相信很多人都想知道,那么如果想詳細了解的朋友可以隨小編一起來看看。 醫院醫患關系如何解決 1、...
一、醫患糾紛申述書怎么寫 醫患糾紛申述書 申訴人張某,女,xxx年9月19日生,漢族,某市人,住某市人民大道。 代理人某某,系張某之子,電話xxxxxxxxxxxx。 被訴人某市人民醫院。 法定代表人:某某,院長。 訴求事項: 1、對患者...
一、解決醫患有哪些部門 解決醫患有醫患關系辦公室,它們的職責是: 1、在院長、主管院長領導下,負責醫療投訴、糾紛處置工作。 2、負責組織制定或修訂醫療投訴、糾紛處置等相關制度及工作流程,并組織實施。 3、負責組織醫療投訴、糾紛的接訪工作,...
一、生活中存在的醫患問題有哪些 ①政府投入不足:衛生總支出占GDP的標準是衡量一國衛生投入的重要指標。世衛組織認為此數據的最低標準是5%。我國衛生總支出比例偏低,甚至低于非洲一些國家.政府的投入不足是長期的投入不足,個人付費比例偏高 ②醫...
醫療糾紛案件中如何判斷病歷真偽《侵權責任法》規定醫療糾紛采用一般過錯責任原則,第五十八條(三)偽造、篡改或者銷毀病歷資料規定是過錯推定原則。醫療糾紛案件利用醫療過錯鑒定即可解決問題;爭議最大的是如何確認偽造、篡改或者銷毀病歷資料,進而 推...
一、保險公司的醫療責任險對醫患糾紛的影響 1、當醫生投保了醫療糾紛責任保險之后,將由保險公司根據實際情況對醫療糾紛進行判斷,依法對患者進行相關的賠償。醫生免去了面對醫療糾紛的壓力,可以更加專注于醫療,也有了更大的可能多點執業。患者也不必與醫...
1、服務問題 1.1影像科工作性質特殊,檢查中醫患之間面對面溝通交流時間短,長時間繁瑣工作造成某些醫務人員缺乏患者中心的理念,表情淡漠,話言生硬,不耐心解釋。 1.2業務問題有些醫務人員業務素質不高,檢查不規范,閱片不系統,對各種影像信息...
醫患行政調解的原則和方式 一、人民調解 人民調解委員會的調解是指雙方當事人共同向調解委員會申請調解,由后者主持調解達成協議。這種調解程序規范,達成的協議如果沒有法定撤銷事由,就成為合法協議,并且不收取任何費用。 衛生部等三部門發出通知,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