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侵權著作權的構成要件有:
(1)須有侵犯網絡著作權的不法行為。
我國著作權法第47條和第48條規定了各種不同的侵犯著作權的使用行為,主要包括:1.未經著作權人許可,發表其作品。即未經著作權人許可,將其發表的作品公之于眾,侵犯其發表權的行為;2.未經合作作者的許可,將與他人合作創作的作品當作自己單獨創作的作品發表,侵犯了其他作者的發表權、改編權或獲酬權;3.沒有參加創作,為謀取個人名利,在他人作品上署名;4.歪曲、篡改他人作品,侵犯了著作權人的修改權和保護作品完整權;5.未經著作權人許可,以表演,播放,展覽,發行,攝制電影、電視、錄像,或者改編、翻譯、注釋、編輯等方式使用作品(著作權法另有規定的除外);6.使用他人作品,未按規定付酬,侵犯了著作權人的獲酬權;7.未經表演者許可,從現場直播其表演;8.剽竊、抄襲他人作品,即未經作者或其他著作權人授權,將他人創作的作品當作自己的作品發表;9.出版他人享有專有出版權的圖書,侵犯了他人的專有出版權。10.未經表演者許可,對其表演制作錄音錄像出版,侵犯了表演者權;11.未經錄音錄像制作者許可,復制發行其制作的錄音錄像制品。即盜版行為;12.未經廣播電臺、電視臺許可,復制發行其制作的廣播電視節目;13.制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美術作品。這些都是侵犯著作權的行為,但對于侵犯網絡著作權,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網絡作品問題。
網絡作品是指在電子計算機信息網絡上出現的作品,有別于傳統作品的特殊作品,是借助數字化技術產生并在網絡上運行,擁有二進制數字編碼形式,具有獨創性并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加以復制的文學、藝術和科學智力創作成果。因此世界各國普遍承認網絡作品是受著作權保護的客體。著作權,是指作者及其他著作權人依法對文學、藝術和科學、工程技術等作品所享有的各項專有權利。要證明網絡作品應受《著作權法》保護,就要證明該類作品屬于“作品”范圍。我國現行《著作權法》對網絡作品的保無明文規定。《著作權法》第3條列舉的八類受保護作品中也未包括。《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2條對“作品”的含義作了解釋,即是“著作權法所稱作品,指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性并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的智力創作成果”。而網絡作品又是數字化作品,它盡管脫離有形載體,但并不影響其獨創性,并且任何網絡作品都必須以數字化形式固定在計算機的硬盤內,能夠被他人使用聯網主機閱讀、下載或用軟盤拷貝或直接的打印,因此符合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的要求。因此,網絡作品符合《著作權法》及其實施條例中有關著作權及作品規定,理應受到法律保護。
(2)損害事實是侵權責任的必備構成條件。
王*鑒先生講損害“系指權利或利益受侵害時所生之不利益。易言之,損害發生前之狀態,與損害發生之情形,而相比較,被害人所受之不利益,即為損害所在”。網絡運營商將版權人的作品上載到網絡上,給版權人是否造成損害,即是否造成“不利益”。知識產權的作用體現在被使用上,如果使用人越多,知識產權所體現的價值就越大。甚至可以講,如果這項知識產權從來未傳播,未被使用過,該權利的價值就無從實現。因此,衡量權利人是否遭受到了損害,應當結合從作品上載到網絡前后作者收到的經濟利益和其他利益來考慮。“國外版權聯盟委托一些中介機構,對報紙和圖書上網以后對現有的媒體的發行率影響的進行研究,結論是負面并不是很大,甚至由于網上傳播,反而有正面影響。不論網上傳播是否有益于報刊的發行率,但一個結論是可以得出的:版權人的利益(或者不利益)是與網絡傳播對傳統媒體發行率的影響相關的。如果網絡傳播異常發達,導致報刊、雜志無人購買(發行率極大降低),我們可以認定作品一旦上載到網絡上,版權人就存在損害事實。反之,如果網上傳播的實際效果是給作品做宣傳,給版權人做廣告。網上宣傳促進了作品的銷售,則版權人因網上傳播而得益。雖然對于網上傳播是否給版權人帶來民事損害,需要作進一步調查研究,但在此認為鑒于我們網絡發展的現狀,版權人即使受到損害,其危害性也是極其微小的。同時正是由于網絡運營者的這些網絡上載行為,才豐富了中文網絡的內容,增加了中文網絡與世界上其他網絡的競爭力,這最終有利于包括版權人在內的全球華人的利益。但是從網絡著作權侵權方面看,損害事實是構成侵權的必備要件。
(3)須有主觀的過錯責任。
關于網絡著作權侵權的歸責原則,有三種不同的意見:一種認為應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另一種認為應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再一種認為應適用過錯推定原則。在過錯責任原則下,網絡作品侵權的舉證責任由原告承擔,由于網絡上侵權行為的隱蔽性、靈活性、易變動性,發現侵權事實的著作權人,實難證明侵權行為及侵權行為人的過錯,即使已明知的侵權行為,都有可能被聰明的侵權人運用現代網絡技術加上種種規避法律責任的措施。如果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則網絡經營者和廣大網絡用戶將可能動輒得咎,其結果將影響網絡產業的發展和互聯網應有之效用的發揮。況且,只要有侵權后果,便須賠償的無過錯責任,也是廣大善意的網絡用戶所不能接受的,與法律公平之要求亦不符。基于此,對網上侵犯著作權的行為應采過錯推定責任為宜,將舉證責任加給侵權行為人或責任人,既保證被告有充分的辯解機會,又適當地減輕了著作權人的舉證責任,甚合法理。因為,一般人應當知道凡作品必有其著作權人,凡轉載、摘編或利用他人作品,均須征得著作權人的同意。這是有正常注意能力者之應盡義務,而凡是盡到了正常注意義務的人,都能在取得著作權人授權之后,或者以不違反法律規定的方式使用他人作品,只有當每個人在使用他人作品之前都能盡到正常注意義務之時,著作權的保護才有廣泛的社會基礎和思想基礎,而過錯推定原則能對此起到有力的推動作用。
我國涉及有關網絡著作權保護的法律具體規定是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114次會議上通過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計算機網絡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解釋》對網絡終端用戶的侵權行為應適用何種歸責原則未作明文規定,《解釋》第二條第二款明確指出,“將作品通過網絡向公眾傳輸是屬于著作權規定的一種使用方式。著作權人理所當然享有使用方式或者許可他人使用這種方式,并由此獲得報酬的權利。”這就是說,任何人未經著作權人許可不得將其作品上網傳輸,否則就是侵權行為,但法定許可的例外。
《解釋》第四、五、六條的規定具體闡述了網絡服務者法律責任,分別為:“網絡服務提供者通過網絡參與他人侵犯著作權行為的,人民法院將追究其與其他行為人或者直接實施侵權行為人的共同侵權責任。”,“提供內容服務的網絡服務提供者,明知網絡用戶通過網絡實施侵犯他人著作權的行為,或者經著作權人提出確有證據的警告,但仍不采取移除侵權內容等措施以消除侵權后果的,人民法院也要追究其與該網絡用戶的共同侵權責任”,“提供內容服務的網絡服務者,對著作權人要求其提供侵權行為人在其網絡的注冊資料以追究行為人的侵權責任,無正當理由拒絕提供的,法院追究其相應的侵權責任。”同時在網絡服務提供者的免責條件部分指出:“如果著作權人不能或者沒有向網絡服務提供者提供其身份證明(如身份證、法人執照、營業執照等有效身份證件)、著作權權屬證明(包括著作權登記書、創作手稿等)和侵權情況證明(包括被控侵權信息的內容,所在位置等),則視為未提出警告或者未索要請求。”由此可知,網絡提供者是否承擔責任以“明知”這種主觀意識狀態為前提,其在“不知”或“應當不知”的情況下,即使造成了侵權后果也無需承擔責任。我們因此可推斷其適用《民法通則》中一般歸責原則,即過錯原則。
(4)不法行為和損害事實有聯系。
只有行為人的不法行為是導致版權人受損害的原因時,行為人的不法行為才能構成對網絡著作權的侵權。在涉及網絡著作權侵權行為和損害結果的因果關系中,往往存在直接和間接原因之分。譬如網主或用戶未經版權人許可,將他人的作品在網絡上傳播,這一行為直接導致作品在網絡上傳播的后果產生。因此網主及用戶將作品在網絡上傳播是導致版權被侵害的直接原因,此時網主和用戶構成對版權的直接侵害。作品在網絡上傳播還必須得到網絡服務商在設備和技術的支持,沒有網絡服務商的幫忙,作品在網絡上傳播的后果就不會產生,因此,網絡服務商的行為是導致版權被侵權的見解原因。對于網絡服務商來說,只有在其明知或應知道網主或用戶實施了網絡版權侵權行為而沒有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時,即其主觀上有過錯時,才構成對著作權的間接侵害。
網絡侵權是計算機互聯網用戶通過互聯網侵害國家、集體或他人的民事權益,當侵權行為屬實將觸及到刑事責任。
網絡侵權行為應當如何處理 一、網頁設計引發的法律問題 有的網站把他人的網站頁面設計照搬到自己的網站上,包括欄目設置、位置編排、色彩運用和部分圖標都相同,只是做一些細小的改動。類似的行為是否構成侵權,筆者認為已構成對網頁版權的侵權。法律雖然...
1.關于誹謗罪的法律條文有哪些 刑法條文 第二百四十六條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前款罪,告訴的才處理,但是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通過信息網絡...
網絡侵權的刑事責任是什么? 網絡服務提供者的行為一般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為網絡用戶提供信息通道或平臺;另一類是為網絡用戶提供信息內容服務。對于前者的行為,其本身并不對傳輸或存儲的信息進行主動編輯、組織或者修改,全部內容都是由網絡用戶提供,例如...
一、網絡內容提供商侵權行為和責任 侵權行為法不能對所有的利益給予保護,對于網絡內容提供商的行為造成權利人的損害必須符合嚴格的侵權責任構成,才能夠責令行為人承擔侵權責任。 (一)網絡內容提供商的行為須具有違法性 行為人違法性行為的實施是侵權...
公眾號用網絡頭像會侵權嗎如果是公眾號用網絡頭像可能會涉及到侵權,但照片所有權人明確禁止或法律有禁止性規定的則有可能構成侵權。侵犯著作權的行為,須具備以下三個條件:1、有侵權的事實即行為人未經著作權人許可,不按著作權法規定的使用條件,擅自使用...
一般我們所了解的侵權行為都是指侵犯他人肖像權、專利權或者是商標權的行為,但是現在一種新型的侵權行為也正在普遍化,就是網絡侵權行為。顧名思義就是通過網絡這個虛擬的空間發生的侵權行為,那么,網絡侵權律師會怎么處理?律師會根據網絡侵權的種類進行相...
怎樣使用圖片、短視頻、字體素材,才不構成侵權? 01短視頻侵權行為 1.未經授權,直接將他人創作的短視頻進行商業使用; 2.未經授權,將他人短視頻進行剪切、加工后,再行發布; 3.未經授權,在自己創作的...
一、網絡內容提供商的概念及法律特征 網絡內容提供商,Internetcontentproviders,簡稱為ICP,是指擁有自己的主頁,通過互聯網定期或不定期的向上網用戶提供信息服務并以此為業的人(網站)。ICP通常通過選擇和編輯加工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