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是指行政執法人員徇私舞弊,對依法應當移交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的不移交,情節嚴重的行為。
(一)客體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體是行政執法機關的正常執法活動。行政執法機關擔負著執行法律、法規,管理國家、維護國家安全、社會秩序、經濟秩序的職責,享有法律授予的行政處罰權、行政裁決權。如公安、工商、稅務、海關、勞動、交通、環境保護、衛生、檢疫、質量監督、計量等等部門。這些行政執法機關的執法人員,是否依法行政,嚴格執法,直接關系到行政機關的形象,關系到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若行政執法人員違背職責,徇私舞弊,枉法行政,對依法應當移交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的案件不移交,必將給國家和人民利益造成重大損失,破壞國家機關的管理活動、因此,必須對嚴重徇私舞弊的行政執法人員依法予以刑事制裁。
(二)客觀要件
本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對依法應當移交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的不移交,情節嚴重的行為。
行政執法人員徇私舞弊行為首先必須是利用職務之便進行的。所謂利用職務之便,是指利用職權或者與職務有關的便利條件。職權是指本人職務范圍內的權利;與職務有關的便利條件是指雖然不是直接利用職權,但是利用了本人的職權或地位形成的便利條件。
依法應當移交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的不移交,是指行政執法人員在履行職責的過程中,明知違法行為已經構成犯罪,應當移送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而不移送,予以隱瞞、掩飾;或者大事減小,以行政處罰代替刑事處罰。
不移交行為只有情節嚴重的,才能構成犯罪。根據1999年9月l6日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施行的《關于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立案偵查案件立案標準的規定》(試行)的規定,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立案:
(1)對依法可能判處3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死刑的犯罪案件不移交的;
(2)3次以上不移交犯罪案件,或者一次不移交犯罪案件涉及3名以上犯罪嫌疑人的;
(3)司法機關發現并提出意見后,無正當理由仍然不予移交的;
(4)以罰代刑違法犯罪活動的;放縱犯罪嫌疑人,致使犯罪嫌疑人繼續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的;
(5)行政執法部門主管領導阻止移交的;
(6)隱瞞、毀滅證據,偽造材料,改變刑事案件性質的;
(7)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為牟取本單位私利而不移交刑事案件,情節嚴重的;
(8)其他情節嚴重的情形。
(三)主體要件
本罪的犯罪主體為特殊主體,即是行政執法人員,具體是指在國家公安、工商、稅務、海關、檢疫等行政機關中依法行使行政職權的公務人員,大體包括以下幾類:
(1)國務院及國管局組成部門中擁有執法權的人員;
(2)國務院直屬機構以及國務院各部委管理的國家局中擁有執法權的人員;
(3)地方各級人戰政府及其職能部門中享有執法權的人員;
(4)地方人民政府的派出機關中享有執法權的人員;
(5)依照法律、法規的授權決定而設立的、具有行政主體資格的專門機關中享有執法權的人員;
(6)依法設立的各種公務組織中享有行政執法權的人員。
(四)主觀要件
本罪在主觀方面,必須是出于故意,即行為人明知應當移交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而故意不移交,明知自己行為可能產生的后果,而對這種后果的發生持希望或者放任的態度,至于行為人的犯罪動機可能是多種多樣的,有的是為了貪圖錢財等不法利益,有的是因礙于親朋好友情面而徇私舞弊,有的是出于報復或嫉妒心理而徇私舞弊等,動機如何對本罪構成沒有影響,可以在量刑時作為因素之一予以考慮。
認定
(一)區分本罪與非罪的界限
區分本罪與國家工作人員工作失誤的界限。如果行為人主觀上不是明知,而是出于其業務知識、經驗不足,或者是調查研究不夠充分,工作作風不夠深入,思想方法簡單片面造成認識偏頗而發生的錯誤行為,即使造成一定危害后果的,一般也不構成犯罪,如果情節嚴重或者造成重大后果而構成其他犯罪的,應以其他相應犯罪論處。
(二)區分本罪與徇私枉法罪的界限
兩罪都是特殊主體,都表現為徇私枉法,都侵犯了國家機關的正?;顒?。但兩罪之間的區別是明顯的:(1)主體不同。本罪的主體是行政執法人員;后罪的主體是司法工作人員。(2)客觀行為不同。本罪是利用行政執法的職權,對依法應當移交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的不移交的行為;后罪則表現為利用司法職權,違背事實和法律,作刑事枉法追訴或者枉法裁判的行為。(3)本罪侵犯的直接客體是行政機關的行政管理、行政執法活動;后罪侵犯的直接客體是司法機關的正常活動。
(三)區分本罪與包庇罪的界限
其區別在于:
1、犯罪主體不同。本罪的犯罪主體是特殊主體,即必須是行政執法人員才能構成;包庇罪由一般主體即可構成,
2、客觀方面不同。本罪必須是利用職務之便或違背職責實施的行為才構成;而包庇罪不必利用職務之便即可構成。
處罰
犯本罪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造成嚴重后果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立案標準
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是指行政執法人員,詢私情、私利,偽造材料,隱瞞情況,弄虛作假,對依法應當移交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的刑事案件,不移交司法機關處理,情節嚴重的行為。
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立案:
1.對依法可能判處3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死刑的犯罪法案件不移交的;
2.3次以上不移交犯罪案件,或者一次不移交犯罪案件涉及3名以上犯罪嫌疑人的;
3.司法機關發現并提出意見后,無正當理由仍然不予移交的;
4.以罰代刑,放縱犯罪嫌疑人,致使犯罪嫌疑人繼續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的;
5.行政執法部門主管領導阻止移交的;
6.隱瞞、毀滅證據,偽造材料,改變刑事案件性質的;
7.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為牟取本單位私利而不移交刑事案件,情節嚴重的;]
8.其他情節嚴重的情形。
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構私舞弊犯罪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參見“濫用職權罪”說明)
這10個新罪名分別為:危險駕駛罪;生產、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罪(取消生產、銷售不符合衛生標準的食品罪罪名);對外國公職人員、國際公共組織官員行賄罪;虛開發票罪;持有偽造的發票罪;組織出賣人體器官罪;強迫勞動罪(取消強迫職工勞動罪罪名);...
第一章危害國家安全罪(12) 1背叛國家罪刑法第102條 2分裂國家罪刑法第103條第1款 3煽動分裂國家罪刑法第103條第2款 4武裝叛亂、暴亂罪刑法第104條 5顛覆國家政權罪刑法第105條第1款 6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刑法第105條第...
第一章危害國家安全罪(12) 1背叛國家罪刑法第102條 2分裂國家罪刑法第103條第1款 3煽動分裂國家罪刑法第103條第2款 4武裝叛亂、暴亂罪刑法第104條 5顛覆國家政權罪刑法第105條第1款 6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刑法第105條第...
瀆職罪:是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濫用職權、玩忽職守或者徇私舞弊,妨害國家機關的正常管理活動,致使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嚴重損失的行為。 瀆職罪不是罪名,它是刑法分則罪名的一個分類,列在分則第九章,具體內容有: 濫用職權罪、玩忽職守罪 第三百九十七...
1.中國一共規定了多少條罪名,由哪幾部法律規定 共有罪名422個。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自1997年10月1日施行以來,全國人大常委會先后通過了《關于懲治騙購外匯、逃匯和非法買賣外匯犯罪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和四個刑法修正案,對其作...
為依法懲治危害食品安全犯罪,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生命安全,根據刑法有關規定,對辦理此類刑事案件適用法律的若干問題解釋如下: 第一條生產、銷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一百四十三條規定的足以造成嚴重食物中...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已于2013年4月28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576次會議、2013年4月28日由最高人民檢察院第十二屆檢察委員會第5次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13年...
一、仲裁庭審時幫著單位違法嗎 違法,可能會涉嫌徇私舞弊。 徇私舞弊罪 徇私舞弊罪,是指司法工作人員和有關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和權力,對明知是無罪的而使他受追訴,對明知是有罪的人而故意包庇不使他受追訴,或者故意顛倒黑白作枉法裁判;或...
瀆職罪判刑幾年1、濫用職權罪、玩忽職守罪第三百九十七條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濫用職權或者玩忽職守,致使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國家機...
一、保護傘以什么罪名量刑 充當保護傘,在法律上一般指的是職務包庇罪。 根據刑法規定,有一些罪名: (一)枉法追訴、裁判罪 枉法追訴、裁判罪是指司法工作人員徇私枉法、徇情枉法,對明知是無罪的人而使他受追訴、對明...